在你亲历的短短时间内,世界有哪些惊人的改变?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道格拉斯·亚当斯科技三定律
知友@嘟嘟噜
小时候蜡烛是每家大量储备的。一旦下雷阵雨基本都会停电,这时候父母就叫我乖乖坐好,然后他们去抽屉里拿出打火机和蜡烛,点燃,在桌子上滴几滴蜡油,再把蜡烛粘在上面,之后就是催促我去洗漱睡觉了。
已经十多年没有再发生过这样的事儿了。
知友@fishmoon
最惊人的改变,莫过于常识被颠覆吧。
前几天翻女儿的科普读物,发现上面赫然写着「太阳系八大行星」。
我去,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在我小时候是最基本的常识啊,那时谁要是说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肯定被笑话死了,结果现在,真的变成八大行星了,那颗行星哪去了?自爆了吗?我怎么不知道?
再往下翻,介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 米。我去,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这是我张口就来的数字啊,当年还有个著名的网站就叫 8848,怎么变 8844 米了,珠峰什么时候矮了4米?什么时候?
忽然,我意识到,我可能买到误人子弟的坑爹读物了,于是我开始上网搜索。我去,搜索的结果是,书上写的是对的。冥王星不再被认为是行星,珠峰高度重新测量了,而且这两件事都过去十年了。
这时的我,真的不淡定了。
我想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女儿问我法国用什么钱,我脱口而出:法郎。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忽然意识到,不对,法国使用的货币应该是欧元。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代沟存在。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叫常识的东西,我们认为他们天经地义不言自明,而我们的知识结构,思想三观和行为方式,都建立在那些常识的基础上。可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那么飞快的变化着,很多我们认为最天经地义的常识都随时会被颠覆。新一代的人们,他们有着全新的常识,自然也有着新的知识结构,思想三观和行为方式。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抱着她坐电梯,我们的面前有一块播放广告的电子屏,我只是去看它,而女儿很自然的伸出手指想去滑动它。
我是看电视长大的,屏幕是用来看的,这是常识。而女儿是玩手机和 iPad 长大的,屏幕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摸的,这也是常识。
还有一次,和女儿一起去看电影,进了影院她忽然说,怎么不发眼镜啊?我忽然意识到,她从第一次看电影开始,看的都是 3D 电影,这是她第一次看 2D 电影。在她的世界里,看电影需要戴眼镜,这是常识,而我并没有这样的常识。
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我越来越能够理解,不同代际之间的人,为什么总会觉得对方是那么的不可理喻。
还有一次,我问女儿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女儿脱口而出:白色的。我先是很惊讶,难道不应该是蓝天白云吗?可当我看到窗外的雾霾天,才明白了那的确是她眼中的真相。
正当我心里五味杂陈的时候,女儿又说:「有时也是蓝色的。应该是白色和蓝色。」
哦,好吧。
知友@安雅
我儿子晚上闹腾不肯睡觉,我婆婆就敲敲柜子吓唬他:「快睡觉!老鼠来了!再不睡觉老鼠啃鼻子!」他依旧闹腾。
我听了几次没觉得哪里不对,后来突然明白为什么他完全不怕这种威胁了:他从来没见过活生生的老鼠,怎么会怕?
千百年来诗歌、童谣、民间故事里的各种常见生物,若不在食谱上或用来在景区赚钱,如今大抵不是灭绝,就是濒危,几乎完全退出城市人群的视野:大灰狼、老鼠、老鹰、黄鼠狼、蜈蚣、狐狸、燕子……水泥森林里他们筑不了巢穴,也无法寻觅食物,只能躲得远远的,甚至就此永远消失在谱系里了。
孩子们再也不怕童话里的动物了,因为没有见过——这种变化出现不过十来年。
很可能,他们吓唬下一代的方式会变成:再不睡觉,大 bug 要吃掉你的 WiFi!
知友@青岚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生的家庭成分非常复杂,都是按学区分的(非学区花高价的当时几乎没有),父母有的是副县长,局长,郊区的农民,小摊贩,普通公务员,国企职工,做生意的大老板,那时候也小,小孩子还没形成看人下菜碟的观念,穷孩子和富孩子还能玩成一片,还有不少直到走进社会还是很好的朋友(虽然两家阶层差距巨大),甚至不同阶层的人因为爱情结婚的都不少。
反观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不同的人上的就是不同的学校,一直到小学,中学,不同阶层的孩子根本没机会接触到,接触不到跟自己不同的人,自然会自动的忽略那群人,价值观异常的单一,跟非自己阶层的人无法沟通,所以才会问出「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为什么大家说的社会黑暗面我看不到?」这样的问题,这不怪他们,我相信问这样问题的人不是在装逼,只是因为 95 后的孩子极少有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的经验,他们所经历的,自然认为是真实的世界。
知友@刘同学
十多年前的夏天喜欢在家一边吃西瓜一边看电视剧快乐星球,现在清楚地记得有一集的故事,男主角乐乐想救一个得了肾病的准大学生,碰巧快乐星球的朋友们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电子书,老顽童爷爷和莲蓉包向乐乐介绍这本电子书强大的功能,可以看书,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当复读机,还能调整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乐乐很高兴,决定去地球卖这本书换钱救那个准大学生。
那时候我看到电视上这本电子书无比羡慕,感觉比文曲星或者 MP 4 厉害太多了,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一个,但又知道这只是科幻电视剧,很难实现,哪怕有钱也买不到。
特意在网上找到了这一集,截图分享给大家
图源:《快乐星球》
现在再看看手上的手机,除了厚度和价格 (电视剧里只卖十块钱) 其他方面都远远优于当初我羡慕的这款科幻产品,2010 年那个触屏式智能手机开始爆炸发展的年份,距这部电视剧开播只过去了六年,遥不可及的东西仿佛都不是太远,当初幻想的,如今已成为了每个人的理所当然。
知友@整蛊专家
最惊人的改变,莫过于时代和人心。 我出生于 89 年的最后一天,也算是一名 80 后。 那时候我总是听到别人是这样叫我们的:「垮掉的一代」。
1993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孙云晓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 77 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 30 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中日两国孩子多是 80 年后出生,根据要求,他们需要在草原上长时间的负重步行。
相比日本 80 后孩子专业的露营设备、细节处的自我保护、严格的医务护理、对探险的前期心理准备,很多中国 80 后孩子相形见绌。抱着断带的包,挎着有点漏水的水壶,听着完全不懂的日语……中国孩子就这样踉踉跄跄走到了终点。
孙云晓写的报告文学是这样说的,「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通过对比他发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 1993 年第 2 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并被不断转载。1993 年 11 月,中国教育报一版头条全文转载,起了一个响亮标题《夏令营中的较量》,配发该报时任总编辑俞家庆写的短评《心中沉甸甸的问号》。 《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轰动全国,问题开始扩大化,马上引起了全国各所学校的重视。
文章见报的第二天,清华附中就将文章打印出来,每个学生发一份,请他们拿给家长看,并要求回执。 据中国青年报 1994 年 3 月 17 日的文章统计,已有约 80 家媒体转载、报道相关事件。全国各地教育界都展开了讨论,各个地方媒体纷纷开辟专栏,要知道那个年代报纸是人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影响力极大。社会各界人士也被引爆,踊跃献言献策,积极投稿,加入针对「80 后」这代人的成长讨论中,但论调多是批判的、怀疑的、忧虑的、不屑的、惊慌的。
当时有人依据美国二战后的「垮掉的一代」,也称这代人为「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 「中国这么大,发展这么不平衡,内忧外患,将来还得有一批有脊梁骨的人,能够肩负起民族希望的人。可是,中国的脊梁骨绝不是风花雪月能培养出来的。」当时国家教委的林炎志曾表达了担心。
随后,这种论调就长期见于报纸周刊、电视网络、老师的训诫、长者的教诲。「一点奉献精神都没有,你们 80 后怎么这么自私?」「哟呵,80 后啊,就是浮躁,有点事就嚷嚷。」「一点挫折都受不了,80 后真是消极。」甚至等我们长大了一些,打开网络也遍布这样的文章。 有现象评议的:《80 后,一个混乱的人群!》 有尖锐批判的:《80 后:请别走入道德虚无与价值失范的迷途》 也有欲盖弥彰的:《80 后从「垮掉」走向「担当」》
其中《80 后:请别走入道德虚无与价值失范的迷途》里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80 后在道德价值方面的共同病灶是以偶像替代英雄、以价钱替代价值、以狂欢替代奋斗、以成败掩盖是非,他们共同的口号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是「有什么不可以」,是「想唱就唱、想抄就抄」。他们既缺乏上个世纪 50 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 60 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 70 年代人善于自省的精神。80 后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
总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主流媒体和社会舆论刻意掩饰和无原则地涂抹中,80 后还是未「断奶」的一代,是有致命缺陷的一代,是无法肩负重任的一代,是没有出息最不成器的一代。 后来,有人证实孙云晓撰写的那篇文章有大量臆想成分。但其引发的社会现象和恶劣影响却是真的,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首先飞出的是疾病与仇恨。
一篇用部分欺骗和谎言构成的纪实文学,引起了其他时代出生的人对 80 后的歧视,人心所向,80 后就莫名其妙的垮掉了。 锅就这样砸了下来,砸在 80 后的背上,还是被一个略带虚假性的报道连带着砸下来的,80 后简直比窦娥还冤。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当时掌握话语权的人没有 80后,无论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还是商海里的实业巨子,抑或是学识渊博的教授,激扬文字的学者,都没有 80 后。
所以这个群体也只能任人涂抹,渐渐的,90 后也被归入这个群体,同样被叫做「垮掉的一代」。 但现在,时代变了,80 后、90 后都长大了,他们不仅没有垮掉,还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之前的人比,他们视野开阔,学得更多,创新思维更强,也一样能够吃苦耐劳,他们尊崇知识,热爱生活,更有理想,也有更多的阻碍。
环顾周围,他们有的如滴滴程维、大疆王韬等创业者人屹立潮头;有的成为许晨阳等学术达人奋战科研一线,有的成为马龙、李娜等体育健儿,成绩突出;也有的奉献国家航天事业,无怨无悔,还有其他万万千千的 80、90 们,都在奋力拼搏着。他们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正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所处的社会。
正如一位著名 80 后所说。 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有些人变老,有些人并没有垮掉。
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有趣的「知乎」